台灣是世界上近視比例最高的國家,而且度數也是最高的,從國小一、二年級就開始會有1~2成的小朋友會近視,到國小六年級佔了6成,到國中畢業就已經8成,直到高中畢業就佔了快要9成,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,整個路上大家都是近視,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?我們又可以如何去控制近視?在這篇文章將帶大家一一去探討。
選單目錄
Toggle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資料顯示,世界各國近視盛行率約8%~62%,然而台灣18歲以下近視率卻達85%,為世界第一高!等於校園內大家幾乎都有近視,造成這樣的原因除了與東南亞種族較容易近視有關外,不外乎與教育環境以及長時間注視螢幕有關,加上前陣子受疫情影響多數改為遠距教學,也讓近視學童大幅增加,最新統計110學年度小學生視力不良率持續增加至45.23%。
一位媽媽帶著小孩來到遠見眼科表示,小朋友一直都有定期做視力檢查,中班時發現遠視,當時的診所醫師告知沒關係,這是正常的不用注意,直到最近上小學檢查,發現視力變0.9才驚覺:「度數怎麼突然變化這麼快?!」
從上面媽媽的案例分享,我們首先要理解「遠視存量」的觀念,小朋友大約從5歲開始增加用眼,從小學時課業壓力開始也逐漸增加,讀書、寫字樣樣來,時常近距離低著頭,導致近視也容易持續增加,直到孩子18歲了,度數才會較為穩定。
假設五歲遠視100~200度,一直到轉為近視100度時,這段時間測出來都是1.0,只是這段控制的黃金期,往往會被我們忽略,直到孩子正式被告知近視100度了,家長們總會震驚不已、一時無法接受,與其讓這樣的事情發生,倒不如好好把握住這黃金1.0控制時期。
許多家長可能會認為近視就是戴眼鏡就好,為什麼要控制近視呢?但事實上近視不只是戴不戴眼鏡的問題而已,而是近視眼會更容易造成眼睛的「4大病變」,其中包含白內障、視網膜剝離、黃斑部病變、青光眼,這四種病變都有可能會導致失明,若度數越高、引發病變的機率就越高。
「近視」建議發現時就要提早預防,請好好把握住黃金1.0控制時期,建議家長從孩子中班就開始帶孩子到眼科檢查,且每3個月定期回診追蹤,讓醫師評估實際控制成效、以及是否有需調整控制方式。
除了測量點完散瞳藥水的度數之外,我們可以透過測量眼球長度來更精準地知道孩子是否有近視,有近視的眼球,會隨著近視加深而越來越長,我們可以透過定期測量眼球長度的變化,提早控制及因應。
養成從幼稚園中班帶孩子檢查眼睛的習慣,一但開始抓到孩子度數的起跑點,最先開始會先用點低濃度散瞳藥水做控制,從一開始還是遠視時就開始控制,讓視力維持在遠視,減緩近視提早來臨、避免等到近視時才開始做控制,那時就會需要點更高濃度的藥水。
上圖為張院長的孩子們、鄰居小孩眼球長度變化,綠色線條年齡為幼稚園大班、其餘為小一生,張院長的孩子從幼稚園開始點低濃度散瞳藥水控制近視;而鄰居家的孩子則是前期沒有按時點,直至學校發通知單告知視力0.8時,才又趕緊找到院長開較高濃度的散瞳藥水控制,一樣是有不錯的效果,但相對孩子會需要更多的時間適應藥水造成的暫時性畏光,直到眼球長度較為穩定時,才會再降為低濃度藥水。
孩子配鏡片,跟大人相反,一定要配足度的鏡片,如果配不足度,反而容易造成度數增加。
此為較新式的方式,除了配足度鏡片外,兒控鏡片有周邊離焦的設計,此設計主要是從角膜塑型片原理而來,基於影像投影於視網膜後,會誘發眼球變長的理論,刻意透過改變鏡片周邊光學設計,使周邊影像落在視網膜前,而降低誘發眼球長度變長的風險。
什麼時候適合開始配戴角膜塑型片?當孩子的度數需要點較高濃度的散瞳藥水時,會比較容易畏光,但孩子又喜歡戶外運動、參加學校球隊等,這時比較不適合點高濃度藥水,就會建議使用角膜塑型片做控制;反之另種情況為,孩子點較高濃度散瞳藥水,仍無法得到很好的控制,也可以選擇轉為配戴角膜塑型片。
2歲以前是眼睛快速發育的關鍵期,也是奠定孩子用眼習慣的重要階段,可以透過些許的互動來測試孩童視力,以利提早發現提早治療。
透過遮一隻眼睛,測試孩子某一眼,是否會產生生氣排斥現象。
一般人瞳孔以閃光燈拍照,在不開啟防紅眼功能雙眼時,看到瞳孔內部出現紅色亮光;這是因為視網膜是紅色的,所以經閃光燈照射時會出現紅色的反光。然而若拍出的反光為白色時,有點類似貓眼的感覺,則需要進一步詢問醫師,以免忽略眼疾前兆。
均衡飲食、多吃水果蔬菜
往往會聽說要保健眼睛就是要吃葉黃素,然而實際上葉黃素是對延緩黃斑部病變才有助益;倒不如給孩子在對的時間吃對的食物較為有幫助,若有吃保健食品習慣,則建議可以選擇魚油。
「此表單」為預約手術諮詢,如需門診掛號請至上方欄位選擇「健保門診預約」。
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: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,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,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(域)直接點閱者,不在此限。任何醫療處置均有其潛在風險,因此就診時請務必與醫護人員配合,謝謝!
Add comment